英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操盘手”角色,美国发挥着“顶梁柱”作用,五眼联盟为核心的盎撒国家集团持续挑动欧亚大陆对抗,本质上是其维护全球霸权体系的核心战略——“离岸平衡”的现代实践。
英国是如何在俄乌冲突中突破红线的?
英国多次率先突破西方援乌武器限制,如最早提供主战坦克、“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并推动F-16战机援乌计划。2024年更批准乌军使用该导弹打击俄本土目标,直接引发北约集体跟进,迫使俄军战略后撤。最近这场乌克兰空袭俄机场的胜果,就是由英国情报机构(GCHQ)策划并通过哈萨克斯坦作为中转向俄境内部署无人机,英特种部队还直接参与乌军对俄目标的打击与策划。这招来俄罗斯对基辅尼古拉耶夫的英国军事机构驻地报复性轰炸。
英国对乌克兰的政治施压被媒体刻意忽略,2022年,当俄乌谈判接近达成临时停火协议时,时任首相约翰逊突访基辅,以“西方集体反对妥协”为由施压泽连斯基放弃和谈,转而承诺长期军事支持。这被俄方视为战争延续的直接转折点。英国还瓦解乌克兰内部停火势力,对亲俄的乌克兰政客与反战团体实施打压,泽连斯基本人也曾因试图妥协遭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亚速营暗杀威胁(其座驾被炸,司机身亡),这些背后都有英美情报机构的影子。
盎撒国家的离岸平衡战略如何进行现代实践?
1. 能源与金融霸权维护:
制造欧洲能源危机,迫使欧盟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削弱德国工业竞争力。2022年美对欧LNG出口暴增154%,能源巨头利润创纪录。美元流动性危机中引导资本回流美国,桥水、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借机做空欧洲股市,收割优质资产。
2. 军工复合体与地缘控制:
冲突升级直接刺激军火需求。美国2023年对外军售额达2380亿美元,英国军企BAE系统利润增长37%。以“俄罗斯威胁”绑定欧洲安全,强化北约存在。美国借机在波兰、罗马尼亚增建永久基地,英国则主导组建“援乌北方集团”(12国联盟),重塑欧洲防务话语权。
3. 陆权阻断与海权优先:
盎撒国家作为远离欧亚大陆的“离岸岛链”,其繁荣依赖海洋贸易主导权。欧亚大陆若形成稳定经济整合(如中俄欧能源联盟),将威胁其海权霸权。通过乌克兰消耗俄罗斯、通过台海牵制中国,阻止欧亚陆权国家崛起,确保全球贸易航线受控于英美海军。
英国执意对抗俄罗斯的动因是什么?
海陆权对立传统。自沙俄时代起,英国便将俄罗斯视为陆权扩张的终极威胁。克里米亚战争(1853)、英俄中亚大博弈(19世纪)均是遏制俄西进的经典案例。冷战记忆和身份构建,丘吉尔“铁幕演说”奠定反俄意识形态。英国脱欧后,要重拾“全球英国”人设,就需要反俄叙事凝聚国内共识。
依附美国的现实生存选择。脱欧后英国战略价值骤降,唯有充当美国“反俄马前卒”换取政治筹码。你们可以仔细回顾英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一贯表现,其实都是在为美国(民主党主导)政策“试水”。英国以260枚核弹头承诺“对等毁灭莫斯科”,实质是绑定美国核保护伞,彰显盎撒安全共同体。
为什么说离岸平衡是盎撒战略的历史延续?
扶持欧亚大陆次级力量(如乌克兰)对抗主导力量(俄德)阻止区域整合。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数不胜数,18世纪《伊甸条约》摧毁法国棉纺织业,间接引发大革命;二战后扶持德国制衡法国,如今又武装德国对抗俄罗斯。盎撒这样干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转嫁危机!战争损失由欧亚国家承担(乌克兰人员伤亡、卖产业还负债;欧盟经济衰退、因政治关系迫使减少全球化利益),盎撒国家坐收渔利。包括在中国周边布局的战略遏制力——挑唆印度、离间中日韩、拉拢东盟、武装菲律宾、鼓动台独势力、缓和对俄关系,等等。
(特朗普倒是想制止俄乌冲突,给俄罗斯好处,拉拢俄国以便自己在接下来与中国的冲突时,可以保证俄罗斯助力或最起码保持作壁上观。想得很好,可惜俄乌冲突惯性太大,欧洲这帮已在战争中获利的政客和民主党背后的跨国公司大佬们怎么可能配合你MAGA战略)
多极化世界的多数共识如何与盎撒博弈?
巴西总统卢拉说:“现在必须找中国这样的劝和者,因为美国不讲求和平”。中印这样的大型南方国家都是中立立场,这冲击西方叙事,提供冲突解决新路径。这场地缘震荡里最缺心眼儿的就是欧洲,马克龙还提出“欧洲军”构想,分分钟就遭英美联手压制;德国防务转向依赖F-35战机,却无法阻止美国植入数据后门,这些都暴露欧洲防务主权空洞化。俄罗斯的反制直截了当,警告“三战爆发先核平伦敦”,北约集体放开武器限制后,代理人战争大有可能升级为俄欧直接冲突。
俄乌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看上去是俄乌两国在打仗,但背后本质是盎撒集团维系离岸霸权的操盘——以欧亚大陆的碎片化确保海权国家主导全球秩序。
然而,这个战略正遭遇三大挑战:
1. 俄罗斯韧性超预期,消耗战反噬西方经济;
2. 全球南方国家拒绝选边,劝和促谈力量上升;
3. 美国MAGA的孤立主义抬头,英国独撑危局力不从心。
我一点都不担心盎撒国家继续将欧亚推入代理人战争陷阱,再多点燃几个地方都可以,其自身必将陷入为“霸权殉葬”的结局,因为——有“做功”就有“耗能”。